2018年7月18日清晨,在格尔木微凉的天气中,1929cc威尼斯“铸梦青春”扶贫普法实践团开启了新一天的普法实践调研活动。
首先,团队跟随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司法局干部以及长江源村司法所相关人员一起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走过的路线来到了唐古拉山镇长江源村进行调研学习。
村镇领导热情地接待了我们,详细讲述了长江源村的发展历史。长江源村隶属于被誉为“长江源头第一镇”的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然而这也是一个氧气稀薄、生态脆弱的地区。平均海拔高达4700m,土壤沙漠化、盐碱化严重,村民们主要是以游牧生活为主。在90年代,这个村还是一个无正规住房、无正规学校、无正规医院的地方。近年来他们响应习近平总书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号召,地方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大力进行经济建设,通过居民搬迁整顿、建立生态自然保护区、规划修整屋舍等方式,将村镇打造成了长江源头生态第一镇。
随后,团队分别参访了镇中心文化活动站、民俗文化展厅。文化活动站从周一到周末几乎都安排了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课程和活动项目,有传统民族舞蹈、传统手工艺编织、篮球友谊比赛、计算机基础技能培训等,既多元又有趣,在充实村民生活闲暇的同时还对他们各种生产生活技能的掌握提供了极大的帮助。此外,他们充分发挥本地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藏族传统手工艺的经济效益,保护传承、提高知名度,再通过互联网拓展市场,推动了本地经济的多元发展。
最后,团队成员怀着万分激动的心情在村镇委员的带领下走进了习近平总书记走访过的村户家中拜访。老师同学与藏族大叔大妈热烈地交谈,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家庭状况等,大家争着坐在习近平总书记坐过的座位上与他们合影。作别后,团队又拜访了带领村民们完成牧区搬迁及进行新村建设的老支书。老人已经65岁,沧桑的面庞上挂着慈祥的笑容,听他讲述着村子变迁的历史、党和政府好政策的支持以及村民们齐心协力建设的经历,同学们感慨万千、心情澎湃。
依依不舍走出新村,细雨濛濛,凉风拂面。“铸梦青春”扶贫普法实践团的成员们踏着总书记的脚印,在奔向新征程的路上继续前行着、实践着、收获着!
“三下乡”实践团队的第二个行程是科技支农活动。团队指导郑辉老师与带队吴怡老师及“稼钰生科”组来到了地处柴达木盆地的河西农场,与格尔木市农牧局和扶贫开发局进行了对接与调研。
农牧局的领导及农场负责人带领团队深入田间,走进枸杞种植基地,详细介绍了农场枸杞种植的情况。这个时节红枸杞正处于鲜果期,组员分别对红枸杞、黑枸杞的生长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选取部分果实进行品尝及取样分析。同学们认识到根腐病和化肥品质所带来的影响,枸杞的品质会因为化肥使用不科学而下降,果实会发育不好而大小不一。
调研实验完毕后,稼钰生科组成员驱车前往农牧局与相关领导进行座谈。在座谈会中,成员们对格尔木当地的农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充分了解,并就解决当地枸杞种植时面对的难点问题进行了探讨。 通过交流、探讨和老师们的分析讲解,同学们认识到要想提高枸杞的产品质量、扩大其产量及出口销量,我们必须面对严峻现实,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在加强品牌建设之外,还应该采取相应的质量标准,科学选肥施肥、提升种植技术。
一天的时光在实践团充实的调研实践中悄悄流过。队员通过参访学习,在精神上获得了极大的提升;通过农业科技研讨,在专业知识上得到了补充。如果梦想有颜色,那一定如我们傍晚踩着的霞光般绚烂缤纷。未来几天,团队将继续秉承1929cc威尼斯公诚勤朴的校训,倚梦前行,不负韶华!